论滴滴的产品设计逻辑 ..
谁配得上美好二字

作者: 一了 <1liao3@funlang.org>
日期: 2018-08-29

滴滴的口号是 "滴滴一下 美好出行", 对应的英文是 "More than a journey", 我想这是滴滴出问题的根源.

从产品和服务的角度讲, 我把用户需求分成三个等级, 从低到高依次是: 能用, 好用, 美. 能用是产品的基础功能, 美好是高级功能.

能用包括用户能通过产品和服务解决自身的痛点需求, 同时不增加额外的风险和麻烦. 就出行来说, 安全便捷的到达目的地是痛点需求, 额外的风险和麻烦包括生命财产安全风险, 情绪和心理伤害风险, 等等. 滴滴的产品设计首先应该根植于解决用户的基础痛点需求, 追求安全和便捷, 任何产品上的设计都不应牺牲安全和便捷.

滴滴的产品经理想当然的认为, 一个美丽的姑娘上了滴滴的专车快车顺风车, 开车的司机是一个幽默风趣年轻帅气的成功男士, 二者一路上相谈甚欢相见恨晚, 行程结束后恋恋不舍, 以至在他们的App上相互好评, 相互留言, 甚至于在余下的时间里期待再次相会, 直至成就一生美好姻缘......

理想是美好的, 现实是骨感的.

我们确实是生活在一个美好的世界上, 广袤无垠的宇宙, 偶然诞生了充满绚丽多彩的生命的蓝色星球, 经过亿万年的进化, 人类目前处在空前的和平和繁荣阶段, 物质极大丰富, 科技飞速进展, 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然而, 不是什么都能称得上美好, 也不是什么都能配得上美好, 美好需要美好来承载, 需要小心的呵护. 郑州空姐李明珠称得上是美好, 温州女孩赵培辰称得上是美好, 滴滴的专车快车顺风车却无论如何都称不上是美好.

第一次听说滴滴通过大数据来做"用户画像"的时候, 我就觉得滴滴的价值观出问题了. 出行永远都是一个单一目的的简单需求, 软件通过供需双方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状况做最佳匹配或者次优匹配, 并不是高深的学问. 用户画像解决了什么问题? 在"倾盆大瓢"的雨中, 在焦急的等待中, 通过大数据杀熟来多赚几块钱, 在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面前, 这是不是过于短视了? 用户画像是应该针对众口难调的行业, 比如餐饮业, 确实能极大的提高行业效率和用户体验, 其他如跟"口味"关联的相关行业, 如新闻娱乐业, 跟"品味"关联的相关行业, 如服装业, 装修行业, 等等.

滴滴的产品经理还有着一股非要搞社交的执念. 本来滴滴是一款真正符合张小龙所言"用完即走"的应用, 没有几个用户会像故事中的小和尚一样在到达出行目的地之后还心心念念的想着这段短暂的本地出行, 绝大多数人应该是到达目的地就完全"放下了", 目的地之后才是生命中一段美好体验的开始, 无论是去品尝美食, 还是去品味当下的流行大片. 强行留着用户, 是滴滴悲剧的开启.

滴滴应该从口号中删掉不切实际的美好二字, 改成 "滴滴一下 安全便捷", 打车就是打车, 你永远也无法 "More than a journey", 不如改成 "Safety and speedy". 当你们能以十年为单位, 切切实实的保障了安全和便捷之后, 你们才可以像 Paypal 一样淡化已经融入血液的 "Safety and fast".